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

时间:2023-12-26 17:04:06
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

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

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从各地公开发布的信息来看,作为超时加班问题重灾区的互联网企业等成为重点检查对象。用人单位如果有相关违法行为,将被追责乃至曝光。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

  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1

我国多地正在加大对超时加班问题的整治力度。

3月以来,已经有包括北京、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在内的至少9个省份的人社部门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称在3月15日至5月15日期间,聚焦重点行业企业,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依法保障职工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

随后,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也纷纷跟进,开展为期2个月左右的超时加班集中排查整治,持续到5月15日。

此次排查整治中,互联网企业或成为重点检查对象。

北京等多地指出,本次集中排查整治的检查对象主要是超时加班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突出互联网(平台)企业及关联企业、研发岗位占比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

用人单位如果有相关违法行为,将被追责乃至曝光。

其中,北京等地提出,将依法予以行政处理处罚并督促限期整改。山东等地明确,对不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的强制加班、制度化加班等突出问题将重点予以打击;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依法予以公布或向社会公开。

近年来,以“996”“007”为代表的畸形加班使广大职场人不堪重负,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2021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10个超时加班典型案例,明确“996”工作制严重违法。

如今,多地开展长时间、大规模的排查整治,明确且充分释放出“国家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幸福生活”的信号。

  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2

“体面工作、幸福生活”,不仅是从业者的追求,也理应成为企业价值观。

近年来,加班现象在某些行业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让打工人不堪重负,由高强度加班引发的猝死悲剧不时发生,更是让人痛心。3月份以来,已经有北京、山东、安徽、河南、广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

如北京在3月15日至5月15日期间,在全市组织开展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集中排查整治,聚焦重点行业企业,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依法保障职工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

从各地公开发布的信息来看,作为超时加班问题重灾区的互联网企业等成为重点检查对象。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天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2021年,最高法、人社部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典型案例,明确“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内容,严重违反法律规定,应认定为无效。此次多省份集中整治超时加班,以行政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大力纠偏,可视作对畸形加班文化的一次反正。

集中整治超时加班,向全社会传递了“体面工作、幸福生活”的价值导向。“体面工作、幸福生活”,不仅是从业者的追求,也理应成为企业价值观。即使站在企业发展立场,互联网等重点行业、企业,超时加班也并非必需,它损害的不仅有员工身心健康,也有企业文化形象。

全球互联网头部企业中,实行“朝九晚五”的知名大厂也有不少。事实证明,不加班或少加班,并没有削弱其竞争力。杜绝将企业发展立基于员工长期超时加班损害健康之上,是对企业价值观的正向塑造,也是维护法治的底线。

一般而言,互联网等重点行业的职工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保障,很难靠员工“谈”出来。个体弱势之下,需要监督部门自上而下出手。此次集中整治则明白昭告,用人单位如果有相关违法行为,将被追责乃至曝光。其中,北京等地提出,将依法予以行政处理处罚并督促限期整改。

山东等地明确,对不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的强制加班、制度化加班等突出问题将重点予以打击;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依法予以公布或向社会公开。

集中整治超时加班,也要防止隐性加班现象。一者工作量安排不合理,会让员工被迫把“活儿”带到工时之外;二者为应对整治,不排除转移“加班阵地”可能,再叠加疫情防控下移动办公、居家办公,隐性加班的情形更为复杂。对于隐性加班,要尊重员工的知情权、选择权、报酬权,也要畅通员工的反映、维权通道。

作为职场人,人们不反对加班,反对的是畸形加班文化。尤其是畸形加班文化包裹上了企业愿景、个人价值的外衣,员工被裹挟而不能自拔。变革畸形加班文化,不能期望通过一次集中整治而实现,需要监管的'制度化常态化,需要在全社会以“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新文化取代畸形加班旧文化。

一些企业已经主动取消超时加班、大小周,可谓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如何定义和区分必要性加班和非合理性加班,如何处罚超时加班等等,让企业更加有章可循,让“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

  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3

去年8月,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典型案例,人们迫切期待着国家能够更进一步,主动出手整治超时加班现象。如今,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3月以来,至少9个省份的人社部门宣布开展对超时加班的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可谓动了真格。

“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早有定论。问题在于,人们往往不敢或不愿维权——向谁举报投诉?维权能成功吗?丢掉工作怎么办?36氪发布的《2021年轻人下班报告》显示,每天准点下班的人仅占调查对象的6.93%。

显然,国家机关被动接受投诉举报远远不够,只有主动排查、督促整改,才能够对知法犯法的企业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从而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让劳动关系规范在法律框架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综观此次各地的整治行动,一个共性是针对性强。重点调查的用人单位包含了互联网、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覆盖了公众对超时加班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领域。其次是检查内容相对全面,既包括用人单位如何规定工时和休息休假等制度,也考察法律和企业规章的执行情况。

换句话说,不仅要整治当前的强制加班行为,也要防止个别单位在规章或合同上为违法违规行为留后门,形成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同时,多个地区的整治手段比以往更加强硬。除了督促、整改这类措辞,北京明确要对违法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山东提出对重大典型违法案件要依法公布或向社会公开,安徽要求加大劳动争议仲裁处理力度,这些做法有利于强化劳动法律制度的刚性,加大力度扭转鼓吹加班的风气。

期待各地能够严格落实整治要求,其他地区有必要及时跟进,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的超时加班整改也要逐步铺开。

国家已经亮出整治鲜明态度,用人单位不能再无动于衷。“加班真好”的横幅被摘掉之后,头脑中扎根的“福报论”也该治一治;“大小周”“996”等制度性加班被取缔,那些明显无法在八小时内完成的任务量、下班后仍然必须要回的工作消息等隐性加班也该有个说法。

当“大厂年轻人拒绝996怒怼管理层”的新闻登上热搜,用人单位都应当警醒,人们无法容忍取消996停留在表面文章;而试图指责“年轻人不能吃苦”之前不妨想一想,国家为何要大力整治超时加班,难道是不鼓励人们奋斗吗?

《多地严查整治超时加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